业务模式包括哪些模式,业务模式指什么?
随着全球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企业的产、供、销能力需要分散到一个链条来承接。在产品从原材料到成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分工进行生产。供应链将这个流程切分成N个环节,由各个环节完成自己的部分。“现在的竞争已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链条与链条之间的竞争”,一个产品的产供销已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链条协同作用的结果。
既然一项工作拆成了若干个企业去完成,链中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能力、链中地位等因素不同,决定了其正常获得银行金融服务支持的力度和难易度不同。然而在产供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传导式的赊销、垫资等行为。链中会有一家企业由于掌握了品牌及核心技术,就成为了这个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其强势地位,面对供应商往往采用赊账方式。而链中的其他上下游中小企业,尤其二级、三级后的链中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自身信用级别较低、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经营管理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这些企业不受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另外,核心企业的票据又无法拆分进行流通,导致供应链中的信用传导机制不畅通,整体影响了全链的效用或者提升了入链的门槛。
供应链金融就是需要在供应链中寻找出核心企业,并围绕核心企业,通过金融产品设计,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中去,增强整链企业商业信用,提高资金流转效用。对整链企业赋能,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进而提升整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供应链金融1.0,以点带链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彼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分工模式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开始将越来越多的分工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各个环节的细致分工逐渐形成了供应链条上的各级供应商,物流环节分化出了专业的物流仓储企业,支付及融资环节则分化出了专业的金融机构。
原先的深圳发展银行,也就是现在的平安银行,被公认为是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概念的银行,提出了1+N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在“1+N”模式中,1是核心企业,N是若干相关联的上游供应商及下游采购商。该模式基于银行对核心企业这个“1”的信任,通过核心企业为它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做担保,以单证质押、票据贴现等方式来提供融资服务,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
供应链金融2.0 从链到网
风险管控实操中,我们所谓要么控制他的钱流,要么控制他的物流。供应链1.0中,主要从控制钱流为出发。核心企业是关键,他是否愿意配合银行做担保,他自身运营情况变动都是整链金融安全性的核心。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运行产生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在物流上开始做文章。供应链网络中的焦点企业逐渐替代1.0中的核心企业,成为全链金融业务的主导,由“链”发展到“网”。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等相关主体也都参与到产品和流程设计中来。
供应链1.0模式中,业务在单独一条供应链上开展。核心企业是单链中议价能力最强、交易规模最大的企业。然而,随着业务的逐渐复杂,一条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上下游往往不止一家客户,加之物流、金融、商贸等相关服务主体,便形成了一个供应链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占据最多客户资源的企业,往往被视为焦点企业。核心企业是“链”,而焦点企业背后则是“网”。
核心企业和焦点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一家,但在一些领域中,焦点企业未必就是核心企业,它可能是平台、商贸,或者第三方物流这些服务机构。焦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协作体系中,可以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最有效的掌控。上下游交易方、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这些主体,可以通过它的焦点位置连成网络。这时候焦点企业成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体,并成为平台提供方和风险管理方。
供应链金融3.0 依网扩圈
网是链的组合,随着这些年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焦点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打造了一个商业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无论是上游供应商、下游采购商,还是金融机构、服务单位以及政府部门,都将涉及更多不同的主体,通过焦点企业整合起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焦点企业搭建起跨链条、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平台,并与政府、行业协会等社会部门联盟,收集并整理各方的信息数据,综合调配资源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尤其万物互联后,各方数据、物件相互打通,使得交易更加透明,资金流动更清晰可见,大大提高融资便利性与整体风控。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企业跨界经营越显明显。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将不再是狭义的传统金融机构。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服务平台都可以成为金融产品的提供方。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小贷公司,保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
核心企业:产业链上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大型集团财务公司
供应链服务商:外贸服务平台,大型外贸公司,供应链管理公司,物流公司,B2B交易平台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上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钱流)、保兑仓融资模式(物流)、融通仓融资模式(物流)等。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融资企业为了获取运营资金,将应收账款作为标的物进行质押从而获得贷款的融资业务。
在供应链金融中,资金需求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后,因核心企业销售回款存在一定的周期,通常约定先货后款的结算方式,因此,资金需求企业账上存在应收账款,为能有足够的资金继续投入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企业以该笔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权利质押以此获得贷款,核心企业提供相关说明或者担保,承诺将销售回款支付给金融机构,以作为资金需求企业偿还贷款的方式,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后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应收账款是将企业产品转化为现金的时间跨度拉长、资金周转放慢及经营成本加大,随着时间跨度的拉长,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也在加大。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点在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核心企业的支付能力、转移账款风险。
对于融资客户提供的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资料,应要求核心企业向资金提供方行出具应收账款单据证明,同时结合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货物运输单据、买方收货凭据等资料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核心企业的支付能力可以通过交叉核验的方法复核核心企业的收入真实性,确保其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其稳定的支付能力。
针对转移账款的风险,可以要求融资企业出具《应收账款质押账户收款承诺书》。同时应确保核心企业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融资企业在商业银行指定的账号。
保兑仓融资模式:即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具体是指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结算工具,由商业银行对存货进行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商业银行委托保管货物,对超出银行承兑汇票的部分由卖方回购仓单作为担保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
保兑仓融资模式针对的是下游企业(买方)的购买环节,核心企业(卖方)以“仓单”为质押物并承诺回购从而对下游企业融资活动进行担保。在预付账款类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由于弱化了对融资企业主体资质的考察、加强了对上游厂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性,且操作环节相对复杂,其潜在风险也不能忽视。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点在于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商品监管风险、质押商品价格变动风险。
对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程度把控,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核心企业进行深度挖掘,获取企业内部核心运营数据,以业务、财务、实物的三维交叉核验等方法,并结合外部数据,对企业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评估,确保对核心企业信用程度值得依赖。
对于货物信息的核验,需要引入信息流的辅助。资金提供方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共享,确保货物信息的流通。货物是中小企业偿还贷款的条件,货物的质量就是资金提供方规避风险的保证,物流企业一般比资金提供方更了解货物的情况,因此资金提供方应当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才能确保货物的得力监管。
针对质押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资金提供方可以根据生产阶段变化、授信风险变动调整利率与贷款成数。
融通仓融资模式:即存货类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是指融资企业以存货作为标的物并质押给金融机构以申请信贷支持,并且以信贷资金支持的销售收益作为首先偿还信贷资金来源的一种融资模式。
资金提供方以企业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向企业提供融资,这种融资模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围绕在存货,也就是说存货的质量、数量和价格是决定存货融资模式风险的主要因素。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点还在于仓单风险、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质押物价值风险。
对于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校验,资金提供方要预留仓储企业在办理各种业务的印签,进行验单、验证、验印,必要时还要与物流企业直接联系。同时要求物流企业除了进行上述一般的检验外,遇到问题时还应根据业务要求及时与资金提供方联系,取得其确认与许可。
资金提供方应当慎重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尽量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物流企业。在动产质押贷款模式下,一般来说资金提供方与核心企业没有签订回购协议,货物的质量就是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保证,因此物流企业对货物的监管显得更为重要。在信用担保融资模式下,更是要严格审查物流企业的信誉度和还款能力,防范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串通套取信贷资金。
正确选择质押物并建立商品价格波动预测系统。在动产质押贷款模式下,质押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价格,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选取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好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同时与物流企业设定合理的质押率、贷款成数和利率水平。此外,还应当建立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化趋势的预测机制,规避动产质押物价格波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在于不单单再是对一个企业的信用评估,而是要对链上所有企业资质、交易流程、结构运作做综合评估。因此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估、融资企业的信用评估、整链的运营评估都是需要考虑的范畴。
寻找到真正的核心企业
只有在链条上掌握品牌及核心技术的企业才是核心企业,并非只是看链中的企业规模大小。只有找到真正的核心企业,发现它的需求,服务好它,让他有动力参与并带动全链发展,才能将它的信用转移到链条其他环节。京东只是一个电商平台,他并不是制造商,但他的物流体系、会员体系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核心企业。
做到四流合一
供应链金融是围绕着从交易到结算的各个环节,商流(引导商品在流转中形成信用)、物流(借用货物的信用)、信息流(通过高频交易数据创造信用)、资金流(转移核心企业的信用)将贯穿整个交易过程。抓住中间一个或多个环节,将进一步降低整链的风险。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使得信息更透明,交易更可监控。在各项法律保障下,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将更加安全和定向。
给融资企业合理供给
供应链金融建立在企业的真实交易基础上,基于链内交易数据,物品流动,实行资金闭环,专款专用。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超出了链内资金流动需求,将提升企业挪为他用的冲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盘子小,形成的资金池就小,其本身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就少,特别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一旦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超出全链流转和监控范围,就容易让中小企业错误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抑制不住自己的融资冲动而盲目扩大生产或进行其他投资,增加交易风险。
关注供应链关联度风险
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整合度较高,资金流转在供应链业务中形成闭环。供应链企业可通过对各环节的跟踪管理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同时要求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仓储及配送等各环节在涉及的贸易业务领域上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可对同一领域业务形成紧密、配合顺畅的合作关系。而一旦供应链企业关联度低,融资环节出现缺口造成风险不可控,或将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经营造成损失。
强调供应链贸易背景
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下,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更多可靠的一手信息。一切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提高信息透明度,确保交易真实性。在虚假的供应链贸易融资背景中,通过提供虚假的业务单据和货物凭证来取得融资借款,而资金则被转移至其他投机或投资业务,导致供应链企业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产生巨大资金损失。数据不会说谎,但是数据可以造假。因此并非有了所谓的数据就可以高枕无忧,闭着眼放款,更要强调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链内企业间的联系合理性。只有交易是真实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
加强供应链整体运营管理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供应链企业通过其专业的管理能力促使各环节主体的紧密配合以及协调统一,同时也对供应链企业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供应链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管理机制问题或将引起供应链风险失控,将对供应链经营造成一定冲击。从供应链上企业运营角度来看,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企业自身运营状况决定了供应链业务的正常运作。一旦某个企业经营恶化,造成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不连贯性,触发资金流的断裂,供应链金融业务链随之崩塌。
供应链金融难在哪里
技术的发展给予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无限遐想空间。然而事实是,供应链金融并没有全面开会,在实际市场推广中还是会有各种难处。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复杂。传统对公业务是对优质大企业的授信审核,而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优质核心企业,对周边众多中小企业授信审核。核心企业是否配合,闭环是否能合理建立,交易数据是否能打通共享,都将决定业务模式的难易程度。
其次,供应链金融都是非标产品,定制化要求特别高。作为产品部门的总行与交易部门的分支行,如何联动形成业务小组将决定产品落地的可行性、效率性。错综复杂的跨部门协调将一定程度上打击业务开展的积极性。
再者,供应链金融对业务人员要求较高。业务人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掌握控制的核心要点。尤其大数据、物联网下,数据的综合分析、建模、监测都对业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也逐步形成了行业进入壁垒,不再如1.0时代,只是对企业做简单财务评估那么的简单。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通姐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gtfy178178 备注:通姐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